- · 《全国流通经济》栏目设[05/29]
- · 《全国流通经济》数据库[05/29]
- · 《全国流通经济》收稿方[05/29]
- · 《全国流通经济》投稿方[05/29]
- · 《全国流通经济》征稿要[05/29]
- · 《全国流通经济》刊物宗[05/29]
热点|汽车报废乱象,该到头了!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手持喷射火焰的切割枪,脸上佩带着防止火花喷溅的金属面具,一名工人将卸成空壳的报废汽车切成几块。接下来,这些材料将被塞进打包机,在轰鸣声中“变身”。这对于大众来说并
手持喷射火焰的切割枪,脸上佩带着防止火花喷溅的金属面具,一名工人将卸成空壳的报废汽车切成几块。接下来,这些材料将被塞进打包机,在轰鸣声中“变身”。这对于大众来说并不熟悉的一幕,其实是一家普通汽车拆解企业的日常。截至2020年6月,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3.6亿辆,其中汽车2.7亿辆。汽车保有量增长迅速的同时,汽车报废量也不断攀升,市场调查机构智研咨询测算,2020年我国报废汽车数量预计将达到1850万辆。然而,据不完全统计,流入正规拆解企业的报废汽车不到30%,一些报废汽车经无从业资质的“黄牛”之手流入黑市,改头换面后重新上路行驶,留下不少安全隐患。
这样的情况,即将成为历史。
近日,商务部对外公布《报废机动车回收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从资质认定和管理、回收拆解行为规范、回收利用行为规范、监督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规定。《细则》旨在规范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活动,加强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行业管理。
“潜规则”作祟,
正规拆解企业被“挤”到边缘
据了解,报废车拆解的“黑历史”由来已久。
2016年《人民日报》曾在头版刊文,追问“报废车为何难报废”。据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的数据显示,2015-2017年,流入正规拆解厂的报废汽车,仅占注销车辆的20%~25%。很多报废汽车都被“套牌”转卖到了农村、山区,或者其零件被各种小的汽车修理厂回收,和原厂件混在一起,最终被卖给了不知情的消费者。
不少专家指出,报废车不能流入正规的拆解企业,利益是核心原因。送往拆解企业的报废车辆,除了极少数可以回收再利用的部件,剩下都得当废铁处理,拆解企业给出的也都是废铁的回收价,按重量计算,一辆小汽车的收购价一般在几百元。对车主而言,为了得到这笔屈指可数的回收款,他还得办理登记,走程序复杂的报废流程。相较于当废铁拆解的正规企业,那些非法翻新改装或者倒卖零部件的黄牛,能够支付车主更高的回收价——有调查显示,如果将报废的小客车卖给黄牛,最高可卖到2万多元。所以不少车主铤而走险,冒着被改装、套牌的风险,将报废车辆卖给黄牛。
而另一方面,由于利益原因,正规拆解企业难以获得订单,再加上拆解利润不高,不少拆解企业只能被挤到了“行业边缘”。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员陈铭就表示:“目前,我国报废汽车回收拆解资质的认证企业有几百家,但主要以销售废钢为主,企业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不高,普遍存在工艺装备落后、有害物质处置不当、环保措施不力等问题。对于这些汽车拆解企业而言,‘吃不饱饭’是常有的事。”
《细则》出台,
跟“灰色产业链”掰一掰手腕
众所周知,从现实情况来看,行业内对于发动机、方向机、变速器、前后桥、车架“五大总成”的需求量巨大,在利益的驱动下,汽车非法拆解的“灰色地带”才一而再再而三地铤而走险。《细则》作为2019年6月1日正式实施的《报废机动车回收管理办法》的落实方案,从资质认定和管理、回收拆解行为规范、回收利用行为规范、监督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规定。《细则》要求,回收拆解企业拆解的报废机动车“五大总成”具备再制造条件的,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出售给具有再制造能力的企业经过再制造予以循环利用。
同时,《细则》还明确,回收拆解企业应当建立报废机动车零部件销售台账,如实记录报废机动车“五大总成”数量、型号、流向等信息,并录入“全国汽车流通信息管理应用服务”系统。同时,《细则》还重申,禁止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利用报废机动车“五大总成”拼装机动车。
追溯,就是保障安全的最佳“良方”。《细则》在这方面的规定,严格控制拆借零部件的修复再制造和回收利用的全过程可追踪,无疑是规范发展报废汽车回收利用的重要保障。
资深汽车分析师贾新光表示,报废车乱象的根治,必须要理顺回收管理机制,如果还像以往一样不论车况、零部件状况如何都“一刀切”“论吨卖”,那么在黄牛的“一条龙服务”面前,还是会有人为了方便选择非法渠道。贾新光坦言,《细则》放开汽车发动机等总成零部件进行修复再制造,不仅可以对废旧车辆回收利用带来好的效益和一定的利润,还可以激发企业自行主动进行回收拆解再利用的意愿。同时,也将有助于激发报废机动车回收市场的活力,吸引更多资本进入,促进绿色循环经济的发展。
视觉/郭小溪
文章来源:《全国流通经济》 网址: http://www.qgltjj.cn/zonghexinwen/2020/0805/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