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说古|晋朝的“废钱”之争

来源:全国流通经济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8-1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在金融和货币政策方面西晋和东晋都显得有些特别,它们建立政权后并没有推出新的、统一的货币,仍使用前代发行的各种“旧钱”,甚至还提出过“废钱”之议,这样做仅仅是因为统

在金融和货币政策方面西晋和东晋都显得有些特别,它们建立政权后并没有推出新的、统一的货币,仍使用前代发行的各种“旧钱”,甚至还提出过“废钱”之议,这样做仅仅是因为统治者不懂金融或者“太懒”吗?

不铸新钱

在中国古代,一个新王朝建立后往往会重新整合各项政策、律令,无论政治、军事还是经济,都会在汲取前代衰亡教训的基础上进行重新调整。具体到金融方面,各个新的王朝一般也会推出自己的政策,包括统一货币体系、设计或铸造“新钱”以代替旧有货币等,这不仅是新王朝权威的体现,更有利于建立统一的经济秩序,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

但晋朝有些特殊,无论西晋还是东晋,都没有这方面的措施。《晋书·食货志》称“魏明帝乃更立五铢钱,至晋用之,不闻有所改创”,还称“晋自中原丧乱,元帝过江,用孙氏旧钱,轻重杂行”,此外,《通典》也说东晋“用孙氏赤乌旧钱”。也就是说,西晋建立后主要使用的货币是曹魏时期及之前的五铢钱,东晋南渡后则主要使用“孙氏旧钱”,即孙吴时期铸制的钱币。

不仅史书记载如此,从考古发现看也大体是这样的。经过对两晋时期众多墓葬出土钱币情况进行的统计,可以发现这些钱币中最早的有春秋战国时期的刀币等,但总量不多,最多的是汉代的五铢钱以及王莽时期、三国时期在五铢钱基础上发行的货币,这一部分大约能占到出土的同期钱币总量的95%以上,而晋朝发行的“新钱”则几乎没有。

在文学作品中时常提到两晋时期的钱币,唐代诗人王建有诗:“素奈花开西子面,绿榆枝散沈郎钱。”李贺也写过“榆荚相催不知数,沈郎青钱夹城路”,还有李商隐写的“谢家轻絮沈郎钱”,说的都是“沈郎钱”,一般认为这是东晋大将军王敦手下参军沈充所铸的钱币,这种钱币考古发现较少,且主要集中于江浙一带,说明这并不是官方发行的全面流通货币,而属于地方势力的私铸。“沈郎钱”之所以被后代诗人们频频提及,主要因为这种钱币又轻又小,使它成了众人揶揄的对象。

从总体上看,两晋官方没有推出统一的、流通全国的新货币,商品交换所依靠的主要是汉代以来各个时期发行的“旧钱”。从现代金融的视角看,铸币权不仅是国家主权的一部分,还可以借此获得收益,即铸币税,两晋的统治者是出于怎样的考虑主动放弃了这些呢?

一种流行的看法是,晋朝的初建者晋武帝司马炎平吴之后“耽于声色,意志消沉”,缺乏雄才大略,安于“率循旧章”,很多政策都沿袭曹魏旧制,加上当时商品经济并不发达,社会上对发行新的货币没有迫切需求,所以“终晋一代没有铸造过铜钱”。

金融混乱

然而,由此带来的弊端又是显而易见的。“旧钱”铸造于不同时期,品目繁多,并不统一,给交换带来了麻烦。更为重要的是,汉代推行五铢钱时,其价值本来体现在自身的重量上,“五铢”既是重量也是它的“面值”,但在此后的战乱时代,以蜀汉、孙吴为代表的割据政权出于化解经济危机的需要,陆续推出了许多“面值”与重量不相匹配的钱币,如蜀汉的“直百五铢”及孙吴的“大泉五百”、“大泉当千”等,这类货币上铸着官方规定的“面值”,在当时也是以所标示的面值来使用的,如“直百五铢”就是1枚当100枚铜钱花,而“大泉当千”是1枚当1000枚铜钱花,这些都是通货膨胀的结果,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殊金融现象,这些名实不符的“大钱”进入晋朝后该怎么处理呢?

显然,按照它们所标示的“面值”来流通是不合理的,百姓也不会接受,如“大泉当千”,尽管铸造时它比五铢钱又大又重,但尚不至于比五铢钱重1000倍,经过对考古发现进行统计分析,1枚“大泉当千”约相当于7枚五铢钱,站在公平的立场,晋朝流行的“大泉当千”既不能当1000枚五铢钱使用,也不应该只当1枚铜钱使用,合理的“比价” 应该相当于7枚五铢钱,也就是不按“面值”而按其实际重量进行交换。

事实上,这些钱币在晋朝的流通情况也的确如此。《晋书·食货志》记载,当时的百姓把各种杂乱不一的钱币分成几类,“大者谓之比轮,中者谓之四文”,就是按重量进行区分的,“大泉当千”被列为所谓的“比轮钱”。《晋书·食货志》还记载,“广州夷人宝贵铜鼓,而州境素不出铜,闻官私贾人皆于此下,贪比轮钱斤两差重”,这里说的是,南方一些少数部族需要铸造铜鼓,他们喜欢收购北方的“比轮钱”拿回去铸鼓,原因就是这种钱在市场上是按重量交易的,与五铢钱比较的话,显得更划算一些。

文章来源:《全国流通经济》 网址: http://www.qgltjj.cn/zonghexinwen/2020/0810/477.html



上一篇:洪灾扰动食品价格,7月CPI同比上涨2.7%
下一篇:中国古代为什么都是用铜钱, 而欧洲人却用金币

全国流通经济投稿 | 全国流通经济编辑部| 全国流通经济版面费 | 全国流通经济论文发表 | 全国流通经济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全国流通经济》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